14岁男孩跳楼身亡 | 允许孩子慢慢长大,莫要让悲剧重演
†
汇编: 心灵君 ∣ 平台: 马槽中的婴孩有人说:
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,
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。
019月17号,湖北武汉的江夏一中。
14岁的初三男孩张某锐,爬上5楼教学楼的围墙,纵身一跃,送医后宣告不治身亡。
根据@封面新闻的报道,张某锐当天在教室和其他两名同学玩扑克牌,三个孩子都被班主任要求家长到校配合管教。
张的母亲来到学校后,气势汹汹地走到儿子面前,二话不说,在五楼的楼道里,扇了他两个耳光。
第一个耳光下去,男孩往右边躲了躲,抬手想要挡住。
妈妈跟上前去,冲他大吼。男孩不语,沉默着低着头。
当第二个耳光结结实实地打在脸上,男孩动也没动。
见孩子不说话,妈妈一边辱骂,一边用手掐住男孩的脖颈,顶着墙,往墙上撞。
后脑勺撞在墙上的时候,男孩踉跄了几步,依旧低着头。
有人来劝这位母亲,视频里,似乎她还在大声教训孩子。
男孩低头用袖子擦完眼泪,似乎决定了什么,站直了身体,抬起头,平视着妈妈。
等妈妈被另外一人拉走,他定在原地,呆呆地站着。转身看了一眼楼下,又望向母亲离去的方向,看了许久。
2分钟后,他爬上围栏,一跃而下。
当晚9点,伤势严重的张某,被宣告不治。
年仅14岁的少年,就这么仓促地告别了世界。
这个视频,让我痛心了许久。
跳楼前的那120秒,我不知道他当时在想些什么。
但可以肯定的是,冲动的行为下,一定掩藏着被妈妈当众羞辱的气愤、沮丧、羞愧和绝望。
有学校的学生说,他妈妈吼得很大声,隔着一面墙都听得清楚。
也有人说,他不可能只因为两个巴掌就跳楼。
“(他)平时应该想过挺多次自杀的,只是这次当众被打情绪上来没收住,加上旁边很容易自杀,便做了。”
就像是个不断被充气的气球,日积月累的,撑不了,也就爆了。
父母对孩子来说,最大的意义就是避风港。
如果避风港都狂风骤雨,那他们有何处可去?
看这个视频的时候,我脑子里一直回想着去年跳桥的那个17岁少年汤某。
汤某在学校与同班同学发生矛盾,回家路上,和妈妈说了这件事,结果遇到妈妈的强烈批评。
车子途径卢浦大桥时,妈妈不顾身边的滚滚车流,愣是把车停在了路中央,跑下车去教训坐在后排的儿子。
5秒钟后,男孩趁着妈妈走到前排上车的间隙,打开车门冲了出去。
爬上卢浦大桥的围栏,纵身一跃。
追上去的母亲眼睁睁看着孩子从目光中消失却无法挽回,无力地跪坐在地上,双手锤地,痛哭流涕。
等民警接到电话赶到现场,躺在绿化带里的孩子,早已经没有了生命特征。
120秒,吞噬了一个男孩的14年。
5秒,抹杀了另一个孩子的17年。
多好的年纪,偏偏人没了。
有人责怪现在的孩子承受能力不行,听不得半点逆耳的批评。
很多家长也不理解,不就是骂了他几句么,至于寻死?
然而,真实情况是有太多孩子的心,是在父母的讥笑和辱骂中,一步步干涸的。
一个失血过多的人,不是因为流干了那最后一滴血才死的。
也希望这篇文章,可以成为我们彼此的一个警示:
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,和父母都必有一战。
如果孩子赢了,是喜剧;如果父母赢了,是悲剧。
完美型父母,永远会把目光放在孩子做得不好的地方,希望孩子尽善尽美。
这样的父母,常常向孩子说:“你为什么这样?你应该这样!”
他们理解不了孩子为什么不能按照自己的要求去生活,总感觉孩子不听话。
所以总是想要改变孩子,指教孩子。
每个家长都有自己理想中的孩子,都有向着孩子的美好期许,希望我的孩子能成为什么样的人......其实就是把自己的梦想和心愿强加于孩子身上。
我们只不过是想让孩子解开我们的心愿,想让孩子按照我们的方式来成长。
当理想中的孩子与现实中的孩子总是不一样,出现反差,就开始埋怨、挖苦。却从未想过孩子的感受是什么?
他们不知道孩子心理的感受,也不会去想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。
父母的要求太完美,怎么努力也达不到,他们变会产生“习得性无助”,因为一犯错,就会被“电击”,以至于害怕犯错,一犯错,还没等到被电击,就开始颤抖抽搐。
长此以往心理就会变得紧张、压迫、焦虑。
说明父母给予孩子的压力太大,其实这样的家庭非常多。
虽然初衷是好的,孩子的损失却很惨重。
家庭对于孩子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,甚至会在未来漫长的一生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。
一个孩子将来能成为什么样的人,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的家长,取决于孩子早期成长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中。
给予孩子选择的机会,不要命令式的对待孩子,允许孩子说不,并且需要接纳孩子的不足之处,接受孩子的过失和过错,学会平等的与孩子沟通!莫要让悲剧重演。
我作孩子的时候,话语像孩子,
心思像孩子,意念像孩子,
既成了人,就把孩子的事丢弃了。
(哥林多前书 13:11)